时间:2023-02-06 12:21:58 | 浏览:255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最近,“盛世中国——‘大成市场’杯中国华服设计大赛、‘池上锦’杯中国汉服设计大赛”启动。“大成市场”杯中国华服设计大赛以“礼”为题,通过现代与传统、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创新,希望设计师创造出能够展现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中式礼服,展现当代中国人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文化的传统气韵。“池上锦”杯汉服设计大赛则以“风·韵”为主题,致力将汉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消费理念相结合,提升汉服产业的市场价值。
随着赛事的正式启动,“中国服饰文化主题研讨会”也在京举办。研讨会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主题,从行业发展、设计创新、文化传播等几方面展开研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当岐:怎样定义汉服?
近些年,在各地都有很多汉服的一些集群或者是一些汉服街这样的经济现象,这个好像是我们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一个非常明显的符号。
中国服饰发展过程中是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与北方的游牧文化不断地碰撞,因为游牧文化有一个特点——机能性很强,中原文化很讲究雍容华贵和等级阶层,它的机能性就差一点。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南北方文化互相交流,胡人在学汉民族,汉人也在学胡人的穿着。唐代更是如此,包容度非常大,从整个历史上看很难用“汉服”两个字把中国传统全部概括,所以汉服这个概念,一说是汉族的服装,好像不太确切,至少从学理上讲好像有点问题。
我觉得汉服一定不要将它理解窄了,或者仅仅理解为是汉族的服装,这个不利于我们民族团结。汉服既不是汉朝的衣服、也不是汉族的服饰,而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服饰,一定记住是主流文化服饰,不同的时代,主流文化服饰一直在变。所以今天大家穿着全盘西化的衣服,我们叫国际服,进入到这样一个时代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主流文化服饰一直在变,从清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一直在救国,一直在图强,我们今天穿这样的衣服理直气壮,不要觉得我穿了西装就是西方人,我们一直强调有容乃大,我们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
再从汉服的设计和创新的角度谈谈我的观点,我们现在说的设计创新,尤其是挖掘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设计创新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设计创新不是照搬和复制,更不是拼贴,或者是图解。近些年我们很多设计师立志于弘扬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但是在设计过程当中确实有这样一些拼贴和图解的现象,比如拿一些元素放在衣服上,弄一块图案贴在身上,这样的设计实际上是最简单的设计,至少我觉得好像对传统文化没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楚艳:做到知来处,明去处
2014年,北京服装学院是全国第一所高校里创建一个新的专业,叫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专业方向,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在服装高校里面专注于服装设计的专业,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这个点上加大力度进行培养的一个专业方向。我们相比较以往的女装、男装、运动装服装品类的划分,在这个专业的培养上,我们引入了非常多的,无论从国学素养的培养,还是从传统技艺的掌握,其实都是引入了很多外部的资源,加大了对这个专业方向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今天之所以有这样一个会议,大家坐在这里探讨关于华服、汉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题,当然就是因为我们处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之下,这是挡不住的洪流。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我们的年轻小朋友们穿的汉服,未来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谈谈我自己的研究,我的研究方法是基于唐代服饰的色彩研究,基于古代服饰的复原研究,2012年开始,我们跟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各大文博机构,合作了大量古代服饰的复原,主要集中在汉唐服饰,汉唐代表了我们中国传统服饰巅峰的状态,我们从复原传统服饰的工作开始做起,在这么多年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对于材料、对于色彩、对于图案的美学研究基础,还需要在原材料的复原、还有工艺的复原等方面深厚的服装实践基础。
我们在2018年的时候,《国家宝藏》第二季,新疆博物馆那一季,有一段我复原一系列唐代的服饰,包括复原的三尊人俑初唐的服饰,以及和敦煌研究院合作的包含了汉族、西夏等民族服饰。在节目播出之后很多人都来问我可不可以定制在节目上展出的衣服,其实我在不同场合都说过,我们复原的是出土文物,复原的是一千多年前大唐的衣服,这是我的研究基础,但我不希望你们穿得像出土文物一样,没有必要穿得跟古人一模一样,已经过去1400多年了,我们只是告诉你们我们的大唐曾经那么美过,曾经那么自信过,这是我们展示它,复原它最终的目的。
我们团队也做了另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希望重建一个中国传统的色彩体系,中国传统色彩到清代为止,已经有两千多种不同的传统服饰色彩,但是它可能没有那么多的传统色彩的名字。包括我们跟新疆博物馆合作也好,还是跟山东博物馆合作明代服饰的复原,我们都是把传统制造工艺从最原始的比如唐代的织锦是如何制造的,到今天我们有什么新的科技、新的制造工艺可以介入进去,从而提高它的纺织效率,它的审美视觉效果,这个都是我们这些年做的工作。
最后借用我在《国家宝藏》结束语说的话,未来我们需要做的,对中国服饰最好的传承与创新,就是要做到知来处,明去处。
楚艳团队复原的唐代服装
设计师王钰涛:工作室“怪圈”
我是一个本土培养的设计师,我觉得在我的设计当中,潜移默化地肯定会有东方的思维、东方的理念。比如我们的形散神不散,比如除了讲道理之外,更多是通过美轮美奂的、遥不可及的艺术形式的呈现,能够让设计师从中汲取环境当中的美。对于色彩来说,我们中国讲究的是水墨山水,我觉得我们无需背负太重的包袱强调传承,我们中国人本身就是根植于自己文化的。
关于服装中的中国符号的应用,近些年,我会把24节气运用到服装。比如我们的春分、秋分,还有冬至和夏至,都是品牌上货的基础点,因为这个季节人们一定要换装,随着季节的交替变化,着装也发生改变。另外对于传统符号的运用,我在2014年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把熊猫用到服装的图案上,我找了一个一岁多的熊猫作为基础的形,起的名叫抱抱,所有人看到它的时候,它的憨态可掬会让你喜欢它,愿意成为它的一个传播者。还包括金鱼,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年年有余,鱼是特别吉祥的图案。还有仙鹤、招财猫,对于中国符号的运用不仅仅是用表象的、用图案化的处理方式,我们还可以有很多种呈现方式,我们既可以做得很生动、很现代,也可以把中国传统的绣、纺、锦,融入到当下的设计当中。
我希望我们的行业不是在纸面上大家聊做一个大赛,很多时候大赛的背后是工作室在支撑,并不是设计师在完成。其实这是一个怪圈,在我们那个年代做设计的时候,真的是做一次死一次,我觉得我掏空了自己所有的才华,但是现在大多数是一个产业链,设计师图都不用画,有一个想法就好了,找一个工作室替他完成一切。我认为这个事情不能将我们产业和传统更好地发扬。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杜钰洲:在服饰中创造一种时代感
今天消费者把国服或者汉服这个问题提出来了,无论是设计师、生产商、技术人员、市场、各个方面的行政管理者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而且这也是一个新的机遇,是我们的内需发展促进我们产业发展重要的机遇。
中华民族服饰的变化,技术上的影响最大,从奴隶时代到农耕时代,我们后来有纺纱、织布、云锦、蜀锦等等各种巧夺天工的技艺,这些产生以后服装就变化了。现在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我觉得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我们传统的服装,传统的面料,都没有竞争力了,虽然保留了一些手工艺的精彩,我们现在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作为一个产业来讲,我们是没有竞争力了。这个时候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人要融入世界,穿着青布长衫的五四青年,象征着新的时代,汉唐也好、清朝也好,那些受封建思想束缚的服装就没有生命力。
服装文化的发展是受到了文化发展的影响,它本身是个文化,它又受多种文化的影响,而文化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交流,我在什么场合穿什么服装,这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从文化角度,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中国的服饰文化,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技术越发展、对自然认识越透彻,现在我们就把环保、绿色融入到服装的价值观里去。其次是人和社会的关系,还有人和技术生产力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就是决定了我们当代服饰文化的基础。
在此之上,我们要创造一种时代感。我看有一篇文章分析得有一定的道理,旗袍是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改进而定型的,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的旧貌,让女性体态美充分显示出来,为女性解放立了大功。旗袍受当时的女学生欢迎,几乎成了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后来,影视剧、摩登女郎、上海的时尚公司都产生了,就把旗袍在中国心目中生根了,谁也没想到虽然还有一个旗字,但是旗袍已经不是满族服装。原来满族的旗袍穿出来就没有女性美,所以在民族性和时代感的问题上,我们更要在时代感的基础上挖掘民族的精华,为现代人服务。现代气魄、现代风格,有民族特色,这个是很难的。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亮亮
纵观古今中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并且说到我国的姓氏,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各有特色。同时,姓氏也是划分家族的一个标签,其也成为了一种符号和标志,我们在为孩子起名字时,一个好听的姓氏再搭配一个惊艳的名字,简直就是完美,所以,对于我们来说,
中国人的姓氏,是根的印记。它提醒着你的祖根在哪里,你的血脉从何而来。但是你可知,古人是怎么取姓氏?姓与氏有什么区别?姓氏对一个人有多重要?为何现在的姓氏,只见姓不见氏?今日,且听物道君为你介绍一二。温馨提醒:本篇文章较长,大约有5700字,
刘宋元嘉十年(433年),冬,寒风刺骨,万人空巷。在当时广州的“闹市区”中,一个长着二尺美髯的中年男子正感慨万分,仰天长叹。寒风刮过他沧桑的面容,随风飘来他残存于世间的最后一语:“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中年男子悔
地图告诉我们,哪些姓氏在中国的哪里最为集中。大家都来看看你的根在哪里?据估计,中国87%的人口都姓着百家姓中的姓氏,逾1/5的中国人姓李、王或张,总共超过2.75亿人。大多数中国姓氏都在中国境内有一个地理“基础”,这一点较少为人所知。一些有
近日,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发布了《2021-2022年全球电子烟产业发展趋势专题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 过去三年,全球电子烟零售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中国制造引领全球电子烟技术创新,热销200多个国家
中国古代,自汉朝至于唐朝,在历史长河中,先后涌现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冦冕相继,几百年久盛不衰。以下十二名门,足称古代望族。一、瑯琊王氏王导瑯琊王氏自汉朝博士谏大夫王吉,徒家于山东瑯琊,遂以郡望为名,号瑯琊王氏。崛起于三国、西晋,至东晋鼎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雪茄的大名,都知道古巴雪茄大名鼎鼎。但是,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的生活种很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见过有人抽雪茄呢?阿吉总结了几点,正是因为这样你才没有见过。1雪茄在中国虽然非常的小众,但是总归还是有人抽的,抽雪茄的人往往有一个圈
中国前三十位姓氏之前三大父系基因列举及初析1、王:O-F3323(属O1b-1759),O-F8,O-F619,O-F3252、李:O-F3323(属O1b-1759),O-CTS335,O-F2733、张:O-CTS335(属O2-F46
《百家姓》是关于中文姓氏的作文,最早出现在在北宋年间,而赵是当时的国姓,因此被排在了第一个。它采用了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句句押韵,跟三字经、千字文同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百家姓虽然说不止一个姓氏,但其实里面收的大多是大姓,但有一
中国远古时期姓氏的产生,跟氏族区分血缘关系、以及每个部落之间的图腾崇拜都有关,但是要把姓氏记录下来,文字就必不可缺了,部分史书记载,黄帝的左史官仓颉创造了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后,那些最古老的姓氏慢慢分出了别的姓氏,形成了“百家姓”。“百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