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清朝亡了111年,至今为何还有人守皇陵,谁来发工资?他们是谁?

2022-09-11 15:29:37 4193

摘要:大清王朝存在三百多年,一共有十二位皇帝,其中五位都葬在清东陵。那是一座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陵园,是中国皇陵的集大成者。然而,清王朝亡了111年,至今仍然有人在守护着皇陵,那么是谁给他们发工资呢?清东陵的守陵人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

大清王朝存在三百多年,一共有十二位皇帝,其中五位都葬在清东陵。

那是一座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陵园,是中国皇陵的集大成者。

然而,清王朝亡了111年,至今仍然有人在守护着皇陵,那么是谁给他们发工资呢?

清东陵的守陵人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的昌瑞山的南麓,历史上记载占地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现在保存面积大概有八十平方公里。

清东陵的陵园始建于顺治十八年,到光绪三十四年才最后完工,历时247年,几乎贯穿了整个清朝的统治。

有清一代,清王朝在东陵设置了完善的祭祀、防护、缮治等机构,管理严密。

由于这里是埋葬祖宗先人的神圣所在,所以清朝皇帝划拨了最亲信可靠的旗人做守陵人。

剧照

这个时候的旗人不一定是纯粹的满族人,还包括早期归附满洲八旗的东北的其他民族和一部分归顺的汉族兵丁、百姓。

后来旗人成了满族人的统称,实际上满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正宗满洲人,基本上是隶属于八旗军中,属于亦军亦民的组织管理形式,与旗丁是有区别的,相当于领主与属民的关系。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这天,顺治皇帝驾崩。

清王朝按照顺治的遗愿在昌瑞山营建陵寝,这就是清东陵内的第一座陵寝——孝陵

随着孝陵的营建,大批满族官员兵丁被派到东陵,据史料记载如下:顺治十八年(1661年)秋七月“壬申,户部题,世祖章皇帝守陵内侍共四十四名,官员人役共六十六名,应给园地共三百八十余响,请将附近地亩圈取拨给。从之”。

顺治十八年的时候,设置了一千名兵将守陵。

到第二年的康熙元年的九月,又增设守陵副将一员,左右两个营地守备各一员,把总两员,增兵六百名。

在这之后的数年里,陵寝也在不断地扩建当中,所以陵寝制度日益完善,守陵人的管理机构也越来越健全。

不要看守陵人这个名头似乎不是那么好听,但他们守卫的是封建王朝至高统治者的皇家陵寝,地位是很不一般的。

越来越多的满洲亲贵、大臣、员役等被拍到清东陵来守护陵寝,管理陵寝事物,还建造廨舍营房以供居住,这些营房号称“东陵三镇九营八圈”,也就是今天的马兰峪、马兰关、南新城、营房、裕大、裕小等村镇。

在守陵人中,政治地位最高的是陵寝守护大臣,这个职位最早设于雍正时代。

雍正年间,在清东陵驻守的陵寝守护大臣为皇家宗室主爵,到乾隆朝后,一般为贝勒、贝子、公等爵位的皇室成员。

所以在雍正皇帝当政时期,在马兰峪河东建有王府、公府、侍卫城,给守陵主公侍卫们居住,专为看护景陵。

乾隆朝,兴建了东府、西府,供守陵宗室大臣居住。

虽然陵寝守护大臣是清东陵的最高长官,但是论地位而言,还有更尊贵的人物会到清东陵守陵,那就是皇子。

康熙一朝就有四位皇子曾经到清东陵守过陵墓,分别是康熙三皇子允祉、十四皇子允禵、十五皇子允禑、二十三皇子允祁。

除了皇子之外就是守卫皇陵的旗仆亲军了。

第一是陵寝内务府人员,他们直接为死后的皇帝、后妃们服务,掌管祭祀奠享事宜。

还有陵寝的礼部人员,到了光绪初年,东陵的礼部人员总数约达到了一千六百人。

第三是陵寝的兵部人员,各陵寝驻守的八旗,被称为“八旗兵部”,光绪时期,东陵兵部共有一千二百多人。

第四就是东陵工部人员,负责各陵寝的日常修缮还有金银器的养护等职责。

清东陵养着这么多的工作人员,薪资俸禄也是很大一笔开支。

当时守陵人的政治地位比较高。

清东陵位于遵化境内,遵化知县原为七品,康熙十五年升县为州,乾隆八年又升直隶州,州官为五品。

到光绪年间,东陵七品以上官员有423名,五品以上官员为273名,不包括宗室王公在内的四品至二品官员有57名,七品以下官则比比皆是。

守陵人的生活条件也较优越,除了定期发放俸饷外,朝廷对守陵人的生活福利与恩赏也很重视。

这些守陵人都是由朝廷发放俸饷以维持生计,有俸米、饷银两种。

官员发放的俸米有老米、白米、粟米三个品种,均按半数发给,称“减半三色俸米”,另—半折价付银。

士兵和差役的减半俸米只发粟米—种。

守陵官员俸银分春秋二季,由户部请领;俸米由通州漕运截拨;俸米折银由遵化州、蓟州、丰润县、玉田县负责,分为春秋二季由直隶藩库领解。

所有差役以及孤寡并家口饷银,每年按四季由遵化州、蓟州、丰润县、玉田县赴直隶藩库领解;应支粟米由通州漕运截拨。

而在守陵人中,宗室人员的地位是最高的。

贝子爵守护大臣,年支俸银1300两,支减半三色俸米计595石8斗,俸米、银数在东陵最高;爵位是奉恩辅国公的守护大臣,年支俸银500两,俸米237石5斗。

另外,东陵承办事务衙门设无爵位宗室3员,其中两人为主事,领六品双俸银;另一人署理工部郎中,正四品,领五品双俸银160两,减半俸米6石6斗、俸米折银42两。

陵寝兵部人员的待遇也不差,总管岁支俸银能够达到一百三十两,最低等级的随甲、顶马每岁也有粮银十二两。

总管内务府大臣的岁银一般到了一百五十五两,最低等的报以每口每月还有粟米二斗五升。

如果清朝一直存在,那么守陵人还能过着相对富足而清闲的日子,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一场战争打破了清东陵的宁静。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清王朝倒了,但是清东陵与守陵人却一直存在。

新时代的守陵人

随着清王朝统治的日渐没落,清东陵光辉难再,艰难存活。

1900年,八国联军大举侵华,是年九月,一部分洋兵进犯东陵,东府公寿全和西府公光裕惊惶失措,惟恐受辱,双双投井,寿全因抢救及时未死,光裕被淹殒命。

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民国伊始。

根据民国政府对清室优待条件的规定,属于清朝皇族私产的清东陵,按照“一体保护”的规定,其护陵人员、机构仍然承袭清制,守护大臣内务府、礼部、工部等机构分别继续承担陵区的一切事务,还留有400名八旗兵丁看护。

这样,每年东陵的陵寝维护和祭祀活动照常进行,所需一切费用、俸饷等由民国政府来支付。

但这只是承诺,在乱世之中,承诺是最不牢靠的。

很显然,民国政府不会兑现诺言,守陵的满族人其实已经形成很大的规模,他们不得不自行开荒,维持生计。

但是从前那些过着奢靡日子的遗老遗少,怎么能够适应一落千丈的生活。

岁数大的不会任何农活,除了每天提着鸟笼溜来溜去,就是喝茶,小一辈除了请安、服侍长辈、学长辈的样子外无所事事,没有收入,开支照常,只有坐吃山空。

他们靠变卖家产和借当来维持腐败的生活,有的甚至还会偷卖陵寝祭祀用的金银器。

在清东陵,只有干着下等差事的人,在乱世中才勉强活了下去,王公贵族,高官,全都因为家业败得太快穷困而终。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今天,清东陵的满族绝大部分是清朝守陵人的后裔,这些人仍然聚居在原来祖辈生活的陵区附近,由清朝时期的三镇、九营、八圈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各个村落,隶属于东陵满族乡和马兰峪镇。

虽然在民国时期,已经清东陵的守陵人已经因为生活的苦难暂时放弃了守陵的责任。

但现在去清东陵时你会发现,那里依然有守陵人,他们是清朝守陵人的后裔。

新中国成立之后,关外三陵终于结束了动荡,归政府机构来管理。

关外三陵当时是由政府的人员直接管理,留在那里的清朝皇室后裔平常只需要负责祭祀的任务。

不过清东陵暂时没有被政府接管,还有极少数的守陵人留在那里,履行自己的职责,大多也没有工资,所以只能勉强度日。

直到1952年的时候,考古研究人员奔赴清东陵进行考察,很快就在那边成立了东陵文物保护所,至此清东陵被接管。

现在的清东陵建成了一个历史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先后投入大量的专项资金对清东陵的五百多座古建筑进行修缮,使得她得以顺利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十二五”期间,唐山清东陵保护区管委会依托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和马兰峪、东陵、汤泉3个满族乡镇的区位优势,积极谋划了一批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包括马兰峪古城文化产业园、福泉新宫度假村、清史文化演艺中心、清城古玩交易中心、中国遵化国际养老健康中心等。

这些建设项目有助于促进当地满族文化和经济建设的进一步繁荣,释放出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惠及当地满族群众。

由清东陵保护区管委会主导,在清东陵景区推出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旅游文化产品,突出了满族特色。

清东陵博物院也成为了一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清东陵举办了一个主题为《守陵人家满族风俗文化展》的展览。

这个展览主要就是将历代守陵人的前世今生展现给世人,分为衣食住行还有笔墨书法这五个部分。

组织这次展览的,也是守陵人。

现在清东陵博物院里很多工作人员都是从前清朝守陵人的后裔,所以他们现在领的工资是国家发的。

今年已经五十九岁的李志军就在清东陵的博物馆里工作,他是东陵满族乡裕大村人。

因为清东陵的缘故,遵化市已经成为满族人的聚居地,裕大乡就是曾经清朝守陵人后裔的所在地之一。

李志军是裕陵,也就是乾隆陵的第十三代守墓人,几十年来,他一直在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的古建筑队工作,主要负责油漆彩绘的工作。

李志军说,现在东陵满族乡依然居住着许多守陵人的后裔,粗略估计都能够达到近两万人。

努力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是清东陵满族人的心声,他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为这处遗产的产生和发展倾注了心血,所以,保护好这处遗产,把她传承下去,是他们的心愿。

李志军的家里世代都是清东陵的守陵人,所以对陵寝的保护意识早就融在了他们的血液里,李志军小时候看着长辈身体力行对陵寝的爱护,他也耳濡目染对这片肃穆的地方产生了感情。

家族之中非常注重祭祀祖先的传统,这是让李志军最为印象深刻的事情。

所以长大之后,李志军也投身于守陵人这一个职业当中,但他是新时代的守陵人。

十六岁的时候,叔父开始教李志军建筑彩绘的修复技艺,年纪尚小的他从那时开始就已经意识到自己手下所传承的是多么厚重的一份责任。

李志军说,他一辈子都在彩绘,手下经过的每一道工艺,他都会严格地按照叔父教给他的传统工艺进行,坚决不会马虎一点。

虽然年纪已经越来越大,但是李志军却还没有彻底退休的想法,他觉得自己还能继续干,他已经守了一辈子的清东陵,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对子孙后代负责,肩负起守护传统历史文化的担子。

对于守护皇陵,这份担当已经刻进李家人的骨血当中。

时任清东陵博物馆馆长的李寅说,这些油漆彩绘工艺能够被流传下来,多亏了清东陵周边的老工匠们。

因为在清代时期,油漆彩绘的发展已经相当地成熟,不管是皇宫还是皇陵,这份技艺的运用都非常普遍。

所以想要修复清东陵,想要保护清东陵能够一直光辉下去,油漆彩绘的技艺非常重要。

李志军作为守陵人,为清东陵作出了与身份所匹配的贡献。

除了李志军之外,2022年已经38岁的谢静,也是现代守陵人的一员。

谢静从小就长在清东陵,她们家住在裕陵的东班房里,东班房在清朝时期,是给守陵休息的八旗官兵用的,那里相当于一个值班室。

谢静是满族人,母亲祖上镶蓝旗,家里亲戚祖上镶黄旗,都曾经是清政府的家臣,在内务府供职过。

因为家里的原因,谢静从小就浸润在清东陵的文化气息里,小时候的她只觉得这个地方很恢弘,很壮观,渐渐地也生出了回到这里工作的心愿。

谢静的家人几乎都在清东陵工作,打扫、检票、导游,他们就像是一颗颗螺丝钉,在维持着清东陵的运转。

所以大学毕业之后,谢静也回到了家乡,进入清东陵景区工作。

在大学时,她学的是英语专业,她成为了一名导游,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外国友人讲述清东陵的故事,让清东陵的历史,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更多人知晓。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清东陵所代表的,是大清王朝厚重的历史。

而在他背后的,不仅仅是一个封建王朝的起伏沉落,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那些精美的文物、巍峨的建筑,都凝结着中国人民古老的智慧,那是我们应该传承和保护的东西。

参考资料

《探访清代皇家守陵人的前世今生:刻在骨子里的守候》九派新闻 2021

《清东陵的满族》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