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8日电(记者上官云)最近,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关注越来越多。他们在热衷穿着古代服饰的同时,也开始关心这些服饰的复原工作。自2003年起,蒋玉秋任教于北京服装学院,曾带领团队完成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及刺绣复原、敦煌壁画...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8日电(记者上官云)最近,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关注越来越多。他们在热衷穿着古代服饰的同时,也开始关心这些服饰的复原工作。
自2003年起,蒋玉秋任教于北京服装学院,曾带领团队完成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及刺绣复原、敦煌壁画唐代人物服饰形象复原等工作,部分复原成果发布后,也曾引发关注。
古代服饰复原,有哪些奥秘?
从技术角度复原古代服饰
蒋玉秋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服装史、染织技术史,倡导从技术角度研习中国古代服饰,以及基于传统染织技艺的创新设计应用。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曲裾袍形象复原 服饰复原:蒋玉秋团队 模特:孙艳婷 摄影:武泳献
据报道,她曾带领团队完成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及刺绣复原、敦煌壁画唐代人物服饰形象复原、明代典型服装形制复原等专题研究。
令蒋玉秋印象深刻的,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织绣服饰的复原工作,“大概是2009年,我到湖南省博物馆参观,当站在两千年前真实的织绣服装前,自己被深深震撼了。”
这些文物的精美程度,让她叹为观止。“四经绞罗朱砂染,乘云信期长寿绣,实在是太美了。但遗憾的是,墓主蜡像所穿的服装非常简陋,我就想,能不能复原一件马王堆汉墓的织绣服装。”
蒋玉秋介绍,服饰复原有很多级别,最基础的是形象复原,规格更高的是技术复原,即从织绣印染等技术角度出发的复原。
返回北京后,她带领十个学生开始了这项汉代服装复原工作,详细研究衣服材料、纹饰等等,结合考古发现和相关资料,复原了经典的长寿绣以及其他绣品和服装。复原成果发布后,引发不少关注。
“近十年来,我们一直关注着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研究进展。这两年我们基于汉代服饰研究又重新开始做一些工作,也有更多人加入进来,希望用摹绘、考古绘图等方式,更准确复原织绣纹样。”蒋玉秋说。
古代女子也讲时髦
通过对古代服饰的复原,蒋玉秋发现,在重视复原技术的同时,不能缺少对中国古代服装形制体系的深度挖掘。她也将自己的部分研究成果写进了《明鉴——明代服装形制研究》一书。
比如,明代女子的服饰中极具代表性的有上衣下裙,上衣的形制有很多种,如竖领、圆领、交领、直领等几种类型,裙子一般是两片式褶裙,华丽一些的有膝襕。
披风也是那时比较流行的一种外衣,长及膝下。蒋玉秋说,比甲则是一种半袖服装,一般用作衣裙之外的罩衫,很像现在的马甲背心。
“不同身份的人,所穿的衣服衣料和材质也不同。”她解释,衣料会根据四时节令有所改变,春季穿罗,夏季穿纱,秋季再穿罗或更厚的衣料,冬季穿缎、绒等。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直裾袍形象复原 服饰复原:蒋玉秋团队 模特:刘一飞、孙艳婷 摄影:李岩
衣服的纹样同样有讲究。春季海棠,夏日莲花,秋天菊花,冬季梅花等,十分讲究。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古代女子的穿衣打扮相当时髦。
研究古代服饰也有现实价值
从2003年至今,蒋玉秋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已经超过十八个年头。复原古代服饰,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也颇具意义,同时可为相关艺术创作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
在研究过程中,她注意到,包括团队中参与复原工作的学生在内,眼下喜欢中国传统服饰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平日里,也有不少人热衷于穿汉服。
“大家亲身参与复原制作,亲身去穿着这些服饰,就需要考证、了解那个时期文物的样貌,去读相关书籍,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推动更多人去认知中国传统服饰。”蒋玉秋说。
在她眼中,有人愿意做研究,有人愿意去穿着,这本身就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既然有人关注,那就说明对古代服饰的相关研究是有现实价值的。
就像她曾提到的那样,国风服饰的流行会吸引大众爱好者走进博物馆,关注纺织文物,让更多历史文物“活起来”;在技艺传承领域,还可以促进天然染色、古法刺绣、传统织造等技艺传承与创新应用。
“从更深的层面讲,这可能也是一种文化觉醒。拿服装教育来讲,这些年,我们更多地会把目光投向我们自己历史上的服装,变成一种内向观照。”她表示。(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